【Z现货正版】我在哈佛学到的人脉课 新华书店畅销图书书籍 励志与成功 人际与 心理解读 冈岛悦子, 薛天依.
- 产品名称:我在哈佛学到的人脉课
- 是否是套装:否
- 书名:我在哈佛学到的人脉课
- 定价:28.00元
- 出版社名称:天津教育
- 出版时间:2012年04月
- 作者:(日)冈岛悦子
- 开本:32开
- 书名:我在哈佛学到的人脉课
基本信息
书名:我在哈佛学到的人脉课
定价:(咨询特价)
作者:冈岛悦子, 薛天依
出版社:天津教育出版社
出版日期:2012-4-1
ISBN(咨询特价)
字数:
页码:201
版次:第2版
装帧:平装
开本:32
商品重量:340 g
编辑推荐
《我在哈佛学到的人脉课》编辑推荐:哈佛大学MBA、日本 猎头的成长笔记,用最简单的方式诠释哈佛人成功的奥秘。首度掀开布什、比尔……盖茨、马克176171扎克伯格等世界名流正在用的人脉术面纱,为所有苦苦探索人际交往方法的人提供了最有用的方法。
目录
推荐序 构筑人脉,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
自序 我的猎头生涯工作笔记
Chapter 1 人脉即财脉
003 / 哈佛人脉课
006 / 宣传自己要站在对方的需要
007 / 打造自己的品牌,让机会找上门来
009 / 人脉可以共享
011 / 构筑人脉,我能为对方做什么?
012 / 哈佛商学院:构筑人脉的集训营
014 / 晋身“人脉教主”的五步曲
026 / 人脉即财脉
029 / 人脉不在多而在质量
Chapter 2 人脉改变职场的命运
035 / 等待机遇不如创造人脉
036 / 抓住你“最初的稻秆”
038 / 没有人脉就会被社会淘汰
039 / 职业生涯比企业寿命更长久
042 / 好莱坞式人脉构筑法
044 / 抓住每一次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
047 / 让自己变得无可替代
049 / 成为“重要工作者”需要“他荐”而不是“自荐”
051 / 创建自己的品牌
054 / 别人的评价是升职的关键
056 / 构建自己的人脉圈
Chapter 3 给自己贴上标签
061 / 扩展人脉,与增加访问量异曲同工
063 / 给自己贴上标签,摆脱“谁都不是”的状态
065 / 创建与众不同个人标签的三要素
071 / 打造职场中的“自我品牌”
074 / 向人脉高手学习创建标签
076 / 适当的自我宣传
080 / 在行业交流会上,秀出你的“标签”
Chapter 4 做出内容
085 / 用“内容”证实“标签”
086 / 不要过分拘泥于自己的“标签”
090 / 先给予,再付出
092 / 给你一根“稻秆”,可以换取巨大的成功
093 / 选择自己的价值
099 / 训练自己的“商业心肺功能”
101 / 锻炼“商业心肺功能”的三种方法
108 / 机会只眷顾有准备的人
109 / 给自己努力工作的理由
Chapter 5 扩展朋友圈
115 / 参加学习会,扩展有用的人脉
119 / 不断完善自己的标签和内容
120 / 在交流中锻炼认知和思考的能力
123 / 有效运用学习会及交流会的要领
127 / 能不能借你的“头脑”用用?
131 / “毕业生联谊会”:让人脉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
Chapter 6 176179散播自己的信息
137 / “播种”个人信息,“收获”巨大的成功
141 / 实现提拔,要丰碑也要口碑
145 / 口碑相传步:让对方乐于跟自己交谈
148 / 活用,以达到“宣传自己的效果”
Chapter 7 积极争取机会
155 / 不要轻易让机会溜走
157 / 借助“上升气流”,实现职场飞跃
161 / 在“人脉受欢迎期”把自己交给对方
165 / 自己的工作领域自己做主
168 / 人脉必须“升级”才有意义
Chapter 8 自由是构筑人脉的终点
175 / 自由是构筑人脉的终点
176 / 工作原本可以这样自由
179 / 你也可以获得自由的工作方式
Chapter 9 获取自由工作的权利
187 / 人脉决定自由
189 / 成为独一无二的人才,享受前所未有的“自由”
192 / 人脉可以让你按自己的方式工作
194 / 工作是为了享受人生的乐趣
后记 还在完善中的人脉构筑法
内容提要
《我在哈佛学到的人脉课》内容简介:在哈佛一直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观念:你认识谁比你是谁更重要!作者结合自己在哈佛留学,以及在三菱商事株式会社、麦肯锡等国际型大企业任职的经历,萃取世界职场精英的共同之处,提出了构筑人脉的方法,即建立“人脉螺旋模型”,通过战略性地构筑人脉,让提拔靠近自己!全书分为九章,详尽地阐述了构筑“人脉螺旋模型”的五个阶段,以及如何借助人脉的力量创造出骄人的业绩,获取晋升和成长的机会,进而成为不可代替的人才,享受工作所带来的快乐,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。
文摘
页:
哈佛人脉课
在目前的工作中,我能够接触到许多企业经营者、股东和年轻的干部候选人。通过与他们的接触,我深切地感受到人脉对我来说是一种强大的优势,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。
但是,以前我对于“人脉”并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。比起人脉,以前的我更加强烈地希望成为称得上是“专家的人才”,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试炼自己,希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资质。
而且我当时误以为成为称得上是“专家的人才”以后,人脉自然会尾随而至。
我以为自己成为专家以后,人脉会在很大程度上“让工作变得更容易、更顺手”,但是很惭愧,我当时并没有想到“在成为专家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人脉”的好主意。
在哈佛商学院(以下简称哈佛)的留学经历改变了我对“人脉”的看法,特别是在刚刚进入哈佛组建study group(学习小组)的经历。
那么,我的人脉观为什么会发生改变?我自身是如何看待“人脉的价值”呢?我能想到战略性构筑人脉的方法——“人脉螺旋模型”的背后经历和背景原因是什么?
本章将结合我在哈佛的留学经历来阐释这些问题。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些具体的经验事例,能体会到“什么是得到提拔所需的人脉构筑”以及“什么是战略性的人脉构筑”。
在哈佛,所有的课程都以事例研究法的形式进行。学生必须在上课之前阅读一件接近30页的事例,然后分析事例、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活动方案再去上课。因为一周就要完成13次这样的课程准备,所以我们在课前必须进行大量的预习。
这里的规定十分严格,一半的成绩由你在班级中的发言得分决定,如果达不到的成绩标准就会被退学。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不能怠慢。
为了能够提高课堂准备的效率,同学们自发组成了一个自主学习会,这个学习会以预习为目的,称为学习小组。学生们没有义务进入学习小组,小组与学校之间也没有任何关系,所以在一年级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自发组成5人左右的学习小组。这是一个完全自由的学习环境。
虽然成立的过程要花费很长的时间,但是学习小组还是在慢慢地形成。
组建学习小组的时候,首先一年级全体学生(在我上学的时候有880人)汇集一堂,决定“谁跟谁一组”。大体上每100人分为一批,给每个人30秒的时间做自我介绍,但是在这30秒钟之内,如果说完名字就结束,是不会给任何人留下任何印象的。因此必须要向别人传达一种信息,让对方感到“啊,这个人的经历和技能跟我不一样呀!”或者“不跟他做朋友会是损失呀!”等等,要想方设法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而且,进入学习小组以后的日子是很严峻的。虽然平时被满满的日程追得喘不过气来,大家还要拼命做好准备向所属的小组贡献自己的力量,因此同组的人经常会认真严肃地讨论,每个人是否做了同等水平的贡献以及是否存在不劳而获的人。如果大家认为存在一点点不公平,那么偷懒的人就会遭到“那家伙没有拿出value(附加值)”、“算啦,以后也不用跟他合作了”等等指责而被排挤出局。学习小组是一个“Commit or Die”(贡献!否则出局!)的世界。
并且,很多学生都把这种学习小组看做一个命运共同体。因为在一起学习讨论的机会很多,所以彼此之间能够深刻了解对方的志向、资质以及与自己是否性格相合,甚至可以考虑把对方作为今后创业时的商业伙伴。因此,每个人都用苛刻的眼光观察彼此:“这个人能做什么?”“他会为小组作出多少贡献呢?”“他身上隐藏着怎样的可能性呢?”等等。
在学习刚刚开始的时候,每个人的学习成绩还不明朗,因此选择组员的标准自然不会是成绩。同学们一般会通过实际讨论、商业性的谈话以及闲谈来了解对方,以此来判断彼此是否有讨论的共同语言、是否有互补的技能和经历等。
在这种情况下,明确Position(立场)、提示出自己的unique(独特性)、巧妙地向组员宣传自己对小组的贡献程度是常重要的。例如,除了宣传自己的经营知识和分析能力,还可以向小组成员反映出自己拥有其他人没有的经验和观点。
宣传自己要站在对方的需要
但是刚开始的时候,我并不擅长宣传自己。
在1998年,日本的GNP为全球第二位,但是拉动GNP的马车——日本企业已经失去了一时的雄势,日本已经不再受到世界的瞩目。因此,光靠自己“来自日本”这个招牌还远远不能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。
因此我决定努力拼一把,“找出我在对方心目中的‘贡献点’”。我不仅在班级中积极发言,仔细留意大家的反应,还在家里举办了寿联欢会,希望能激起大家对日本文化的兴趣,以此为切入点跟他们交谈,窥探朋友们对“日本的哪一部分”感兴趣。
我想,只有了解了大家的兴趣,投其所好,才能产生沟通和交往的契机。这就是所谓的“知己知彼”策略。不过这样说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,但是对于深信“不能被学习小组接纳只有死路一条”的我来说,举办寿联欢会实在是背水一战。
每当陷入困境的时候,我都会想起母亲的教导:“想要做大事就要先充实自己。”我一直深信这个道理并努力地付诸行动。当时亦是如此,我想请大家品尝美味的手卷寿,也想让大家敞开心扉引出交谈的话题,但是很遗憾,我的计划失败了。
不过这次失败的试验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,那就是类似于“我在三菱商事中是管理级别的女性”这样的“标签”反而更加容易被别人记住。所谓“标签”原本是指行李签或者价格标签,但在本书中我用它表示宣传自己的特质和要点的关键词。我进入三菱商事的时候,同一时期的女性综合职务只有2名,而我就是其中之一。对于一个比一般人提早得到晋升的人,美国人会想:“在一个代表日本的1人规模的企业,32岁(而且好像大家都认为我比实际年龄还要小)的梅(我在哈佛的昵称)竟然是最了不起的女性,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?”
于是有很多人开始问我很多问题,比如关于“日本企业应对多样化的措施”以及“日本企业的管理结构”等。在这一过程中大家开始对我刮目相看:“这个人竟然有如此多样的经历,而且很有洞察力。”
这个结果让我匪夷所思:“咦?这样做就起作用吗?”但是事实就摆在眼前,原来,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,自己的特殊性是不会为人所知的。我们需要尝试某种程度上的假设,抛出一些证明自己的事实证据,探寻对方感兴趣的事情,最终找到自己的贡献要点,这才是有效的措施。
打造自己的品牌,让机会找上门来
在那以后,我时刻注意“自己能在哪一方面做出贡献”,我在课堂之外还率先参加别人做不了的事情,比如学校庆典、活动委员等。这样一来我开始得到各种各样的推荐,比如有人邀请我加入某个项目,还有人来询问我对商业计划中有关亚洲战略的意见等等。因此在我自己身上也储备了多种“标签”,可以配合对方的属性灵活使用。
颇有意思的是,不知什么时候我的“标签”自己会走路了。例如,在一次成员集会中,我们研究的是关于“Incubator(为风险投资企业的创业者提供支援的公)”的事例。在讨论过程中有人指名要听我的意见,当我问及原因时他告诉我:“因为从朋友那里听说,梅对日本的风险投资企业很有见解。”
因为朋友用我的“标签”把我推荐给别人,所以就产生了我与别人成为朋友的契机。而且如果有其他机会,在这里进行事例研究的朋友还会推荐我,这样就形成了一个“推荐的良性循环”,而且会不断地循环下去。在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参与的交流中,要做到“个性鲜明”就要考虑应该给自己贴上什么样的“标签”,才能使自己与众不同,而且如果能制作出一个让别人“禁不住想告诉某个人的标签”,标签就会自己走路了。
重要的是,找到让对方认可的贡献要点并进行推销,也就是说,自己创造机会。
这个推销的工作是谁也不能代替自己完成的。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以后,要将自己的贡献贯彻到底,这样才能作为伙伴——即人脉中的一员得到大家的认可。
首先,我们需要牢牢地扎进人脉圈子的内部。保持贡献的姿态固然很重要,而一旦进入到人脉内部,周围的人就会把你看作“自己人”,朋友之间自然会相互提供机会和帮助。
比如我自己也是这样,当我在班里发言找不到合适的英语来表达的时候,我的同学甚至会站起来替我补充:“老师,我觉得梅想说的是这个意思……”
人脉可以共享
哈佛商学院是一个很特殊的团体。在有限的两年内,商学院的学生从天起就要开始遍地撒网式地构筑人际关系。虽然同学当中也有大学时代的朋友和以前的同事,但是现在大家都处在平等的状态,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开始着手构筑各自的人脉,与企业招牌和自身职位没有任何关系。
当然,大家都能认识到人脉的巨大价值,即便在毕业以后,这种还是会继续存在。进入哈佛以后一场常积极的网罗人际关系的活动就全面展开了。
现在想想,当时比起我们这些来自外国的留学生,那些美国人会更难于展示自己的个性,也许他们之间人脉构筑的竞争更加激烈。在哈佛这所学校,有奥运会奖牌得主、ER医生、Top Gun的飞行员、著名NPO代表等,汇集了曾经在各个领域具有一流领导能力的行业精英。战略咨询公以及华尔街出身的人更是数不胜数,因此他们也许更难在众多精英中展现出自己的特长,脱颖而出。
另外,并不是所有的美国人都是善于交际的。也有一些被称为Geek(性格古怪的人)的超级工程师不善于与人交往。尽管如此,因为大家都认识到哈佛的人脉价值常重要,并且这些人脉含着未来价值,所以都在有意识地实施“战略性的人脉构筑”。
当然,美国人当中也有“构筑人脉的天才”。例如我的一个朋友塞莲娜,在同级的880人中几乎没有不知道她的,她简直称得上是一位“人脉女王”。总之,她能够极其敏锐地判断出是否应该加入某个团体,擅长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标签,特别善于用高雅的表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她教给我很多构筑人脉的方法,比如“应该怎样做出自己的贡献?”“应该如何推销自己、展示自己?”等等,我从她身上受教颇多,而且也得到了她的很多次推荐,多亏有她才使我在哈佛的生活舒适了很多倍。毕业以后塞莲娜在白宫科林176171鲍威尔的团队中脱颖而出(真不愧是塞莲娜),现在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授。
在哈佛的时候,经常会有沃伦176171巴菲特、迈克尔176171戴尔、安德鲁176171格鲁夫等名人来学校作演讲。虽然来学校演讲的人当中也有以公招聘为目的的经营者,但是大多都是学生利用自己和教授的人脉邀请他们来的。这种邀请名人演讲的活动对于团体来说也是一种公认的贡献。
这样,通过将自己的人脉与别人共享,可以达到加强彼此人脉的目的。实际上在哈佛,大家都在有意识地达成这种“人脉共创”的效果。
构筑人脉,我能为对方做什么?
也许因为美国是多民族的国家,人与人之间存在文化和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,所以在推销自己的时候,“不对自己的情况加以详细的说明,别人就不能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”,有了这样一个潜规则,人们就要担负起accountability(说明责任)。
我并不是说要效仿美国人自我推销的方式,但是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在兜售自己时都已经养成了一种使用“对方观点”进行说明的习惯。所谓“对方观点”是指“在别人看来,我可以做出怎样的贡献,也就是说对方能够从我这里得到好处”,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“自己可以做什么事”,因为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能力而不考虑别人的需求是毫无意义的。
这种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说明的方法就是“为买方服务”的模型,它主张努力让对方推荐自己,而不是型的自我兜售。
美国的商业人士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基于对方立场的宣传词,“为了创造机会而努力”的构筑人脉的习惯在他们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。
自从我在哈佛亲眼目睹了这种“创造机会”的天才们的本领,才真正感受到“自己亲手创造机会”的重要性,并且逐步掌握了创造机会的具体手法和步骤。
也许有人觉得,美国和日本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存在差异的,因此我所说的创造机会的方法在日本未必能行得通。
确实,如果平时接近陌生人过于主动很容易遭到拒绝。我在哈佛遇到的人当中,也有人在构筑人脉时的所作所为让日本人觉得“做得过头了”。但是在美国也是一样的,如果一个人用的网罗人际关系的计谋让人一眼看穿,他也会在人脉构筑中渐渐被淘汰出局。
在学校的两年当中都跟自己的同学在一起,正因为大家要相处这样一段很长的时间,所以有时候不能“只想得到好处而不做出贡献”。大家都明白,毕业后的人脉才更加重要、更加具有价值。所以这种想法也能发挥程度上的自净作用。
当然,雇用环境也好、人才的流动性也好,日本和美国的差别还是很大的,因此不能一概而论。但是我衷心地希望,在日本,那些三四十岁左右的员工能够获得更多施展才能的机会。虽然要达到这个目标还需要提拔者改变思想意识,但是被提拔者自身的努力更是不可或缺的。
哈佛商学院:构筑人脉的集训营
在哈佛,无论是空间上还是时间上,都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被隔离的“人脉构筑的社会实践场所”,在那里我学到了“人脉”的本质价值。
我观念中的人脉价值
★ 自己创造机会,战略性地构筑人脉,施展才能的机会就会随着人脉的扩大而降临。
★ 机会出现时要好好把握,因为这个贡献直接关系到下一个机会能否到来。要创造出一个贡献带来机会的良性循环。
★ 在良性循环中,施展才能的舞台、自身的能力以及自己的人脉都会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水平。
在这个残酷的利益交换的世界里,经常会有人向你提出这样的问题:“你能做出什么贡献?”那么,在商业活动中“构筑良好人脉的方法是什么?”“具体要实施哪些行动?”面对这些问题我在哈佛得到的答案就是下面的五个行动阶段。
人脉螺旋模型的五个行动阶段
① 给自己贴上标签(明确自己是哪一方面的人才,清楚地亮出推销自己的重点)
② 做出内容(做出实际成果来,让别人对你刮目相看:“哦?这家伙……”)
③ 扩展朋友圈(共同尝试做出内容,相互切磋交流,共同进入下一个阶段)
④ 散播自己的信息(有耕耘就有收获,说不定什么时候别人就能想起你来)
⑤ 积极争取机会(挑战超出自己实力的工作,提高人脉层)
这就是本书中要介绍的“人脉螺旋模型”的第①到第⑤个阶段。
这个模型并只适用于哈佛这样的特殊竞争社会(也是共创社会)。并且,正因为处在哈佛这样一个近似竞争社会中,“战略性”的方法才会得到浓缩,并清楚明确地展现在我的眼前。而且这些阶段正是大家在有意无意中尝试的一系列程序。
作者介绍
作者:(日本)冈岛悦子 译者:薛天依
冈岛悦子,“Pronova(职业会所)“股份有限公董事长,日本声名远播的猎头,美国哈佛大学NBA毕业生。曾先后就职于三菱商事株式会社、麦肯锡等国际企业,2002年参与策划Globis集团旗下的经营人才职介公和Globis银行管理。2005年晋升为总经理。2007年创立职业经营者的智囊团―“Pronva(职业会所)”,并担任董事长。在此期间,冈岛悦子深受经营者和基金股东的信赖,组成了各种经营团队。取得了不俗的业绩。
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,冈岛悦子被评选为"2007世界青年领袖”。此外,她历任日本总务省、内阁府委员等要职,曾主编《商务职业工作能力》《战略顾问要学会的三倍速工作能力》等职场类畅销书。
-
最近销售:0 掌柜:中华商务图书专营店¥401 元